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比赛信息 > 艺术类比赛 > 正文

培养富小孩:培养独立精神避免过度物质奖励(全文)

发布日期:2016/11/25 13:01:23 浏览:2138

神情说,“一方面是因为徐莉佳的身体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这么些年积累下来的心酸和不舍吧。”在培养徐莉佳的过程中,徐俊法和徐云英也有过心理斗争,每年元宵、中秋,每当别人家都欢聚一堂的时候,想到女儿不在身旁的冷清令徐俊法夫妇难过得想哭。“从送去训练开始至今,算上今年也只有四次是在家里过的。”徐俊法又摇摇头:“但这种时候我们三个人也会互相劝慰,共同面对。”有时候是父女两个人劝妈妈,有时候是母女两个人开导爸爸,也有的时候是夫妻俩一起安慰女儿。就这样,虽然一路上有过挫折、有过伤痛,但最终都安安稳稳地度过了。

顺其自然的幸运

回头来看,徐莉佳的父母认为他们都是非常幸运的。除了天赋与刻苦之外,足够的运气也是徐莉佳成功的一大原因。“要说教育培养的心得,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徐云英谦和地笑笑说,“都是普通家庭走出来的,真要说的话,还是要特别感谢张静和徐小马两位教练。”

徐莉佳的成功无疑源自教练的栽培、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同时也源自徐莉佳父母全心全意地引导和教诲。徐俊法认为,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并且做好榜样。“有一次女儿对我说,爸爸你把烟戒了吧,对身体不好”。徐俊法想到女儿说得在理,于是毅然戒掉了多年的烟瘾。

徐俊法夫妇觉得,自己女儿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并不是依靠他们俩的教育和指点,也不是因为他们给女儿安排好了人生,只因为他们非常幸运地带着女儿走对了路,跟对了好教练,才有了今天这样别人所没有的成就。

徐莉佳也曾说,遭遇变故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那么喜爱帆船、离不开帆船。再用一句徐俊法的话来总结吧:“也许徐莉佳就是为了帆船而生的。”

记者短评:

徐莉佳是从一个平凡的家庭走出来,走向了今天的这般辉煌。是不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什么独特的秘诀呢?看上去也并非如此。只是,仿佛徐莉佳一家的每一步都走对了、走巧了。

其实,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本就该是这样,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同时也是他想要走的路,然后好好地引导他去走好每一步,父母能做的也就大体如此了。至于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徐莉佳一样获得成功,这却也并不重要了,因为用心走好自己的路,自能得到自在、安心与满足。

拥有比同龄人更多一点的自由,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的空间。在父母“朋友式”的教育和关怀下,黄龄不断地进行着主动学习,最终成功发展,成就了自己的天赋。

歌坛新生代小天后黄龄:

父母是好友学习更主动

文/本刊记者张瑾

从完美演绎《H歌》的“转音歌姬”,到音乐剧《女人一定要有钱吗》中令人惊艳的“董培洁”,黄龄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早已不再陌生,而她身上展现出的才华也受到了许多圈内人士的青睐。全国范围内纷至沓来的各式商演、代言邀约以及各档卫视晚会与综艺节目抛出的橄榄枝,让这个年轻女孩早早拥有了远超同龄人的不菲身价。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优秀如“科班出身”的新生代小天后却并非出生于艺术世家或父母严苛的声乐训练。这个生长在普通家庭,甚至曾一度想做运动员的小女孩究竟是如何成长为现今舞台上耀眼新星?

黄龄告诉我们,是父母“朋友式”的教育和鼓励不断促使她按自身兴趣进行着主动的尝试与学习,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赋以及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比同龄人更多一点自由

黄龄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上海家庭,爸爸妈妈也都是平凡的上班族。回忆起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黄龄说自己从小就隐隐约约感觉到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其他家庭略有不同,他说:“相比周围同龄的孩子,我爸爸妈妈对我的教育一直是比较宽容的,也从来不会设定一大堆硬性‘指标’要我完成。当我同学的爸爸妈妈规定他们按时间回家做作业,吃饭不能讲话,考试取得名次,甚至打电话也受到限制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却给了我较大的自由。”

当然,黄龄父母的这种“不要求”并非溺爱,而是基于黄龄较为乖巧懂事的性格作出的判断。

“我也问过爸爸妈妈,你们这样就不怕我变得很太自由散漫吗?他们说不担心,因为我不是乱来的孩子。之所以不催我回家做功课、放学路上很少接送,是为了让我和其他小孩子有结伴而行的机会;双休日和假日允许我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我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进行电话交流是为了让我从小学会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增加与各种朋友交往的经验;至于不规定学习成绩则是为了让我更自由地学习,自己发现兴趣和喜欢的科目。”在这种“不做规矩”的教育模式下,比同龄人更多一些自由的小黄龄也变得比同龄人更加快乐和开朗,同时还拥有了比同龄人更优秀的自主判断意识。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就在父母的支持下自己做比较大的决定了。”黄龄告诉记者,在小学临近毕业时,有体校的排球教练来学校挑“小苗苗”,并选中了坐在最后一排的她。“那时我对排球完全不了解,但因为从小喜欢运动,所以就去试了试。”在参加了几次试训后,黄龄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排球,在练排球的时候特别开心,而体校也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当时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错,但进体校的话肯定会影响学业,但我又觉得自己特别喜欢排球,所以很矛盾,也很怕爸爸妈妈不同意。”但出乎黄龄意料的是,在她向父母“坦白”了自己的心事后,两位“大人”第二天就告诉她可以自己做决定,但同时也第一次给出了他们的“要求”——“如果打球,就一定要好好训练,就算苦,也一定要坚持。”于是,得到父母首肯后进入体校的黄龄训练起来特别认真,在冬天跑马路、练垫球也从不喊一声苦。虽然最终因为身高问题无缘职业发展,但黄龄说自己从不后悔,“我很感谢父母对我兴趣的尊重和支持,虽然这段3年的时光没有让我成为最初理想中的运动员,但它磨砺了我的意志,也让我从小拥有了面对挫折的勇气。”

“鼓励我自己找到天赋”

在退出体校后,黄龄又回到学校开始了与同龄人无异的正常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15岁的黄龄在电视上看见了一则歌唱比赛的广告。而除了排球之外,唱歌恰恰是黄龄的另一项“至爱”。“我从小就喜欢唱歌,父母也知道我唱歌挺好听,但一直是唱着玩的性质。当时我妈妈见我似乎有兴趣,就直接拍板说要陪我去比赛”。

黄龄说至今还记得这场对自己人生至关重要的初赛地点位于长寿路。现场有明星梦的小孩很多,因此每个参赛选手都被规定只能唱半首歌。但在父母“自由”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黄龄在赛场上却表现得比任何孩子更为成熟和勇敢。“我记得当时上台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有一个要求,就是我想把自己的这首歌全部唱完”。在得到允许后,黄龄在母亲的注视下自信地唱完了一整首李玟的《往日情》。此后不到一周,令评委老师印象深刻的她便收到了培训推荐。“我记得初次的培训费就需要几千元,当时这对家里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但和打排球时一样,我真心想去学,爸爸妈妈就愿意支持我”。因为兴趣使然,进入培训班的黄龄不需父母开口便主动立下了蒙头苦学的“军令状”。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先天的资质及后天的勤奋很快让黄龄获得了导师的赞许和青睐。进入培训班后不久就开始陆续有了各种演出机会,不仅从此开启了正式的演艺生涯,而且每月还能赚几千元的演出费,

在谈及第二次离开学校发展兴趣的选择时,黄龄告诉记者,这是在和父母深谈后作出的决定。她说:“在我父母的教育观念里,好好读书然后取得高学历是一条稳妥的道路,但也不是适合所有孩子的唯一道路。如果我并不具备学习天赋,硬逼我努力熬上一个好大学也不是他们所乐见的。因此在鼓励我自己发展天赋的过程中,他们始终支持我向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前进。”

是父母,也是好朋友

就如同《成长的烦恼》中那平等快乐的一家子,在黄龄成长的过程中,她的父母很少用“命令式”的口吻教育自己。“就算小时候作弊被老师捉住时,爸爸妈妈也没有打我,而是像朋友一样陪我学习,告诫我不能再犯相同的错误。”小时候如此,成名后父母也依旧是黄龄的好朋友,在女儿身边默默地支持和陪伴着她继续成长。“比如我爸爸虽然没有从事过音乐行业,唱起歌来甚至还有点五音不全。但他喜欢听歌,会为我分析MariahCarey、CelineDion演唱,给我聆听者角度的意见。比如最近他就告诉我说我的演唱细听下来没有从前有底气,他觉得是我身材上太消瘦了,希望我能改善体质。而我妈妈也会经常听我的心事,给我工作和理财上的建议,细心地帮我滋补身体和喉咙。”

回顾自己的成长史,黄龄将自己大部分的成就归功于父母给予自己的“好友式”的支持和鼓励。“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不是出身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家庭,那么现在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可能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黄龄,而不是如今这个开心唱着跳着的歌手黄龄。能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我觉得很幸福。”

记者点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何种家庭教育模式是最成功的,或许不能一概而论。但无论何时,鼓励和发掘孩子的潜力、保证顺畅有效的亲子沟通都是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除了应试教育这一条道路外,适当地关注和发展孩子的兴趣,了解他们的意愿,给他们自由发展空间的“朋友式”教育或许就是一个促使孩子主动学习及沟通的好方法。因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该拘泥于考好成绩、上好大学这一模式。

当然,家长在尊重孩子天性、与孩子交朋友时也需要拿捏好尺度,过分的放任和溺爱是绝不可取的。

从小跟着父母走南闯北,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零花钱。作为被“穷养”的“富二代”,陈豪父母给予他的“底线教育”及决策自由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出的是一个有担当的“创二代”。

精英富二代陈豪:

注重人品培养父母“穷养”出独立担当小孩

文/本刊记者张瑾

没有零花钱,成败靠自己。

“亚豪投资”与“接力中国”创始人陈豪的成长经历似乎有别于外界对储君式“富二代”的童年想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从小跟随父母走南闯北的他在言谈中流露的并非是一个接班人的姿态,而是一个创业者的气度。这个在大学期间就凭借自身能力创造出千万元销量的80后精英“富二代”坦言,是父母从小给予自己的“底线教育”及决策自由让他在潜移默化中一步步创出了自己的天。

没有零花钱的童年

陈豪的父亲是浙江嘉兴地区有名的企业家,但陈豪的童年却和公众想象里的保姆司机、管家外教没有关系。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陈豪坦言自己接受的并非是各项技能培训堆砌出的所谓“精英式教育”,父母给予他更多的是基于原则的“底线教育”。他说:“记得小时候的教育产业还不像现在那么系统,也没有五花八门的学前班,父母没有将我的童年束缚在书桌前。当时父母尚在创业阶段,我也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含着金钥匙出生。比起技能,我的父母更注重培养我在原则性、根本性问题上的观念,比如人品,比如道德与法律方面的意识,从小就让我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在陈豪幼年的印象中,父母的工作一直非常忙碌,“早晨我起床时父母通常已经去上班了,而晚上我入睡后他们才刚刚回家”。虽然忙,但陈豪父母从未因此给予陈豪任何物质上的“补偿”,相反,他们甚至从不给小陈豪一分一毫的零花钱。“和其他每个月都能从父母手里得到一笔固定零花钱的小朋友不同,我的零花钱需要靠自己去赚。”陈豪说自己从10岁起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到家里的商铺打工,“卖出多少东西,就有多少提成,就赚多少零花钱”。

在这样的“穷养”模式下,陈豪利用小学3年级的暑假期间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笔共计20元的“巨款”。这个数字现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在上个世界90年代初,一个小孩子能支配这样一笔钱已经称得上较为可观了。“我记得自己当时特别有成就感也特别惊讶,原来自己的付出可以获得这么多的回报。后来我用这笔钱买了10大袋自己最爱吃的零食,还隐隐约约产生了一种永远吃不完的感觉。”陈豪说,正是父母从小对于自己的这种自立式磨练,深深地将“劳动换取报酬”的理念刻进了他的脑海。想获得,先付出。这让陈豪看到了自己的路径。

潜移默化学经商

如果说在店里打工赚零花钱是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艺术类比赛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