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比赛信息 > 艺术类比赛 > 正文

35年前三线工厂歌咏比赛室内没空调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发布日期:2020/7/19 13:41:37 浏览:295

1969年,在黄河之滨的山西永济县(后改为市)的中条山下,国家为了战备的需要迅速建起了一座三线铁路工厂。全国各行各业的精兵强将纷纷齐聚这不起眼的小县城,多年沉寂的山脚下一下沸腾了起来。该厂自建厂以来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年大都要举办一次大合唱比赛,以此来鼓舞士气和增强企业凝聚力。1984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该厂成立15周年,工厂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大合唱比赛,笔者有幸记录了这珍贵的瞬间。

那时一个激情豪迈的年代,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傲视群雄获得冠军,全国人民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各行各业群众都在为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争做贡献。作为肩负铁路高速发展重任的该厂职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双手,为我国铁路的多次提速作出重要贡献。该厂职工在工作之余文化生活是相对单调的,唱歌不失为一种振奋精神的好方法。

那时唱的主要是《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祖国》《咱们工人有力量》《祖国颂》等革命歌曲,也唱比较轻松的外国歌曲。当时大家的思想已经比较解放,刚刚从特殊年代走过了的人,很能接受比较委婉动听的声音。那时的年轻人非常喜欢跳交谊、霹雳、迪斯科等舞蹈,这要放在前些年就是“封资修”的东西,是要绝对取缔的,但此时不但可以在广场上跳,还可以在唱歌时表演,往往很受观众欢迎。

当时的铁路工厂职工发放冬夏装铁路制服,加上劳动布工作服,有的节俭的职工都不用买衣服了。像这个单位职工就穿着的确良铁路制服,不可能穿着劳动布工作服上台,因为工作服穿两天许多就油渍满满了。大家注意了吗?许多孩子都趴在舞台前面的乐池前,为什么呢?那时孩子们的娱乐方式有限,既没有电子游戏也无法上网,工厂有大合唱比赛,对他们来说无异于过节。舞台上很可能有他们的父母或左邻右舍,所以看唱歌比在家呆着有趣多了。

这张应该是子弟中学师生们表演的图片。工厂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职工大学等完备的教学体系,有的子弟可以不出厂区接受完全部教育后在工厂工作,现在有许多这样的子弟在工厂担当重任。那时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乐队,许多子弟可以基本不花钱就可以学会很多乐器;现在孩子们报个音乐兴趣班花费巨大,和那个年代没法比。工厂举办歌咏比赛,正好使这些喜爱音乐的子弟们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这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线圈车间当时仅有100多职工,上台的还只是部分人。因为看管烘箱的职工需要24小时值班,所以有的职工无法来唱歌。当时为他们教歌的是位北京知青,多才多艺的知青理所当然地挑起了此重任。那时工厂至少有几百名北京、天津等地知青,他们大都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经过蹉跎岁月后把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偏僻的工厂,后来他们大都陆续回到了都市。现在他们虽然人在闹市,但不可能不怀念昔日的工厂,因为他们的青春年华在这里度过。

在歌咏比赛之前,各单位用刻蜡板的油印机印了歌谱,人手一份充分利用班前工后练习。一时间从早到晚,工厂里的歌声此起彼伏,这对于身居山区里的职工无异于精神大餐。一唱起歌,一天繁忙劳累后的疲惫就可能得到缓解;一唱起歌,心情的些许不快可能就烟消云散。所以,许多职工非常乐于参加此类活动。参加活动还有可能得到一件衣服或纪念品,这在现在不算啥,但当时收入都不高是很实惠的。三线厂的职工们:你们唱歌时曾经发过什么?

当时工厂是年轻人居多,16岁进厂的职工比比皆是,单身职工至少住了七八栋。晚上在宿舍里也没啥娱乐方式,所以能到舞台上唱歌何乐而不为。唱歌时往往是盛夏,礼堂内没有空调,人山人海加上碘钨灯一照,绝对是烧烤模式。唱歌的站着还好说,指挥者舞起来汗顺着脖子往下流。转眼35年过去了,图中唱歌的很多人已退休,有的人已长眠在工厂身后的中条山上。活着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难忘记那火红的年代,那激昂的歌声犹在耳边响起!

最新艺术类比赛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