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比赛信息 > 体育比赛 > 正文

传承“红船”救生文化呵护长江水上交通安全

发布日期:2016/12/2 6:17:23 浏览:493

特约记者廖磊刘玉宝本报记者冯伟

在江苏省镇江市云台山北麓的古官道上,有一条1000多米长的青石古街——西津渡街。江水退去之后,过去舟楫如织的西津渡口,如今车水马龙。离古渡口不到50米处,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人命救助机构之一——西津古渡的“救生会”。

在“救生会”里,所有的救生船均被漆成红色,俗称“红船”。红色光的光波容易穿过水层和雨雾,这样,即使在大雾弥漫的天气或狂风暴雨里,人们老远就能看见它,以便有效避让、求救和施救。

滚滚长江东逝水,自古以来,长江带给沿江百姓无限包容和馈赠,也带来了洪水、船舶翻沉等灾难。当灾难来临之时,生死一线之间,从宋代的救生性质的官渡船,到明末的救生“红船”,再到清康熙年间的“救生会”,不断为灾难中的人们送去生的希望。

“红船”文化不断滋润和影响着长江航运。作为代表国家依法履行长江干线水上人命救助职责的主要执法力量,近年来,长江海事局积极传承西津古渡“救生会”无偿自愿救助“涉江覆舟者”的大爱精神,努力践行“惠海泽航、人本至善”搜救文化理念,强化水上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庄严履行人命财产救助职责。

“一案三制”凝聚内生合力

明朝正统年间,巡抚侍郎周忱打造了两艘救生专用“红船”,并向民间招募水手30余人“济渡救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水域搜救专业队伍。时代在变,但是搜救的内涵从未改变。

“‘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是做好长江水上搜救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长江海事部门一直十分重视搜救相关预案、体制、机制的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阮瑞文告诉记者。

据了解,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关于水上搜救工作的相关要求,长江海事部门及时修订了《长江海事局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和调整了组织体系、安全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等内容,并有效运行。

“同时,我们还一直积极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应急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阮瑞文表示,长江海事部门起草《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应急信息共享及联动合作备忘录》,联合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一市地方人民政府,建立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与防污染信息共享及应急联动合作机制;全面推进气象安全预警合作机制,全线13个搜救指挥中心分别与本辖区地方气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强化气象安全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长江水上应急部门间、行业间联动合作,有效预防预控水上安全风险,提升长江干线水上突发险情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近三年来,长江海事局共组织实施各类水上搜救行动762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2113人、遇险船舶963艘,成功开展了2013年“4·30长江观光七号”火灾事故、2015年“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应急救助,有效处置了“6·24”重庆巫山大宁河江东寺滑坡事件和干井子滑坡隐患,为促进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应急保障。

“救助利器”助力水上安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实的长江水上搜救不仅要依托各种应急预案、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心,还要有科学有效的搜救装备和准确及时的信息情报。”阮瑞文表示,“红船”文化激励着现代搜救人,要用更加科学现代的手段,精心呵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近年来,长江海事局一直在应急救助设备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他们大力推进巡航救助综合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了9个巡航救助综合基地、1个搜救协调中心、11个搜救中心,设置运转了182个应急动态待命站点,保持24小时应急值班待命。他们推进船型开发与升级,构建完成了40米级、30米级和20米级巡航救助船及15米级巡逻快艇系列船型建设标准,形成了不同尺度、功能上各有侧重的巡航救助一体化系列船型。他们推进防污染设备库建设,建设了9个溢油应急设备库和3个溢油应急设备配置点,配备各类围油栏9100米,吸油毡24.6吨,多功能溢油回收船3艘,收油设备46台。

针对辖区“六多一杂”(桥区坝区多、渡口渡船多、港区停泊区多、危险品作业点多、船舶船公司多、水运从业人员多、通航环境复杂)的特点,长江海事局还不断推进搜救设施装备现代化建设,打造长江干线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他们创新安全监管模式,率先提出了“电子巡航”目标,确立了“有痕管理、无打扰服务”理念,构建了统一的巡航监管预警平台。先后建成运行12个VTS中心、75个VTS雷达站、67个AIS基站、517个CCTV监控点、66座VHF基站,雷达覆盖水域达1000公里左右,AIS基本覆盖长江干线重庆朝天门至江苏南通段,CCTV实现部分重点水域的可视化监控,VHF基本实现长江干线甚高频的链状覆盖。

据统计,近三年来,电子巡航系统共提供信息服务104万余次,监控重点船舶120万艘次,有效避免险情2300余起。累计发现违法行为11万余次,日均126次,违法发现率占船舶流量约2,远程纠正违法9.8万次,日均112次,其中违反通航秩序行为占90。

“文化引领”丰富搜救内涵

近年来,长江海事局坚持文化引领、文化惠民,不断传承“救生会”“红船”等搜救文化精神,不断丰富完善“长江水上安全卫士”的搜救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长江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扶持推动社会应急救助力量发展壮大,健全完善水上搜救志援者队伍数据库,强化对社会应急资源的动态管理。截至目前,长江海事局辖区已建成救助打捞公司15家,搜救志愿者队伍13支,志愿者总数近400人。

长江海事局还积极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建设了全国首家内河水上搜救综合训练基地——湖北省水上应急培训与演练中心,承担内河水上安全监管搜救综合素质和技能系统训练工作,实现了长江水上搜救培训、演习、考核、实战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长江水上搜救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水上遇险,请拨打“12395”,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救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关注长江水上搜救,也开始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在无声中书写大爱,长江搜救文化也在这种无声的救援中日益丰富完善,渐入人心,为推动长江海事科学发展、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评论

文化为搜救事业凝魂固本

自从2015年4月以来,本报陆续推出了“平安水鬼”郭文标、河南省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发起人、队长黄伟等搜救志愿者的感人故事,开辟《重生——海上搜救获救人员系列回访录》专栏,推出10期典型的搜救案例,并对获救人员劫难重生后的系列变化进行了跟踪采访。同时,还深入报道了与“惠海泽航、人本至善”一脉相承的妈祖文化和“红船”文化,透过这些鲜活生动的报道,让我们切实体会到“惠海泽航、人本至善”的海上搜救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深厚精神和无穷力量。

这组报道得到了系统内外的广泛关注,有效扩大了海上搜救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了人们对海上搜救工作的认知,增进了对海上搜救文化的认同,尤其是海上搜救志愿者典型代表郭文标荣膺2014年度感动交通年度人物、黄伟荣膺2015年度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海上搜救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得到较快提升。

高尚的事业需要高尚精神来引领。在“惠海泽航、人本至善”海上搜救文化的灌溉和滋润下,一批又一批投身于海上搜救事业的人们,用切实有力的行动坚守着心中信仰般的搜救文化。他们用无声的行动,有力地诠释了海上搜救者的铮铮誓言:用最快的速度获取最准确的信息情报、用最科学的决策制定最完善的施救方案、用最有效的手段配备最精干的搜救力量、用最满意的效果回馈最关切的社会期待。

“惠海泽航、人本至善”是推动水上安全发展、筑牢水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有力保障,不仅呼应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求,对人命的尊重,还让诸多死里逃生的人获得“重生”,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一股股发自内心的无形力量,凝聚、构筑了一道以人为本的思想“堡垒”,日益成为全体搜救人乃至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对于一个行业亦是如此。培育和践行搜救文化,将为搜救事业注入不竭动力。

姜秋华冯伟。

《传承“红船”救生文化呵护长江水上交通安全》相关参考资料:
水上交通安全 宣传、2016年水上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知识、冬季水上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法规、水上交通安全常识、水上交通安全教案、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铜梁水上交通安全

最新体育比赛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