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4-10
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20〕67号)要求,由大赛组委会提交的《2023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级赛赛项规程》,经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审定通过,现将赛项规程予以公布。大赛组委会要严格按照规程开展各项竞赛组织工作。请各高校按照规程要求,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参赛。
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
2023年4月10日
2023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级赛
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级赛
英语翻译:ChineseCollegiateComputingCompetitioninAnhui
赛项组别:本科组、高职高专组
二、竞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安徽大学
技术支持: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组委会
主任委员:
储常连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名誉主任委员:
陈国良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匡光力安徽大学校长,二级研究员
顾问:
李廉原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韦穗原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
执行主任委员:
高清维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
副主任委员:
高原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
李学俊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全省各高校分管教学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校领导
委员:
朱永国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
陈小平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周荣庭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王浩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陈桂林滁州学院副校长,教授
钦明皖安徽大学副教授,安徽省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孙中胜黄山学院高级工程师,安徽省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名誉秘书长
许勇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陈蕴安徽建筑大学教授,安徽省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
鲍炎红安徽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
全省各高校教务处长或创新创业分管部门负责人
(二)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郑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委员:
姚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陆铭上海大学教授
韩忠愿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马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褚宁琳南京艺术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陈蕴安徽建筑大学教授
许勇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王劲松黄山市文化馆副馆长
吴志祥安徽省财布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仲裁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郑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委员:
姚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韩忠愿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四)秘书处
秘书处设在安徽大学。
秘书长:
杨勇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秘书:
舒颖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办主任科员
技术保障:
黎林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
三、竞赛目的
大赛旨在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相长,切实提高计算机相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造就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竞赛内容
(一)竞赛内容
按照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委会规定项目,共分十一大类:
1.软件应用与开发;
2.微课与教学辅助;
3.物联网应用;
4.大数据应用;
5.人工智能应用;
6.信息可视化设计;
7.数媒静态设计;
8.数媒动漫与短片;
9.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
10.计算机音乐创作;
11.国际生“学汉语,写汉字”;
每个大类下含有若干小类,具体详见如下网站:
国赛官网:http://jsjds.blcu.edu.cn/
安徽省级赛官网:http://jsjds.ahu.edu.cn/
(二)竞赛方案
本项赛事分为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决赛三个阶段。
1.2023年4月10日前各参赛院校提交省级赛预报名汇总表;
2.2023年4月20日前完成校级初赛;
3.2023年4月26日前完成省级赛参赛作品提交;
4.2023年5月上旬至中旬完成省级赛评审,确定本科院校上推全国决赛作品名单;
5.2023年5月31日前,本科院校上推全国决赛作品参赛队按照要求提交最终作品;
6.2023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公示获奖结果;
7.2023年7月至8月参加全国决赛。
五、竞赛方式
省级赛采用网上提交作品、省级赛组委会聘请专家网上初评、在线决赛会评的方式确定奖项。
以下五个小类的作品待国赛组委会确定竞赛方式后,另行在省级赛官网发布竞赛方案:软件应用与开发大类下的信创软件应用与开发和区块链应用与开发小类、物联网应用大类下的物联网专项小类,大数据应用大类下的大数据主题赛小类、人工智能挑战赛大类下的人工智能挑战赛小类。
为提升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充分体现以赛促教的目的,组委会要求所有参赛的队员均需参加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未参加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的队员,将失去参赛资格,参赛队员的测试成绩将作为获奖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技能测试的内容及方式另行公布。
省级赛报名结束后,组委会将对参赛作品的报名情况进行审核。
省级赛网上初评:组委会根据作品数量,将参赛作品分成若干组,每组安排三名专家进行评审。
省级赛在线决赛会评:将进入复评阶段的作品分成若干组,组委会聘请专家在线会评。每组作品由三名评委依据规则对作品进行排序,每组评委设组长一名。评审期间,如有难以确定的问题,由仲裁委员会负责解释、确认。
为确保评审公平公正,竞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秘书处成员及竞赛相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参赛队的指导老师;评审过程中,评委采取回避政策,不得评审本校的参赛作品。
5月下旬至6月上旬,视情况召开在线或线下优秀作品点评及颁奖大会。
六、竞赛流程
(一)2023年3月-4月中旬,各参赛高校举办校内选拔赛,遴选作品参加省级赛;
(二)2023年4月10日前以学校为单位集体报名;
(三)2023年4月26日前各参赛院校网上提交作品,完成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同时报校赛的竞赛流程、竞赛结果及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结果;
(四)2023年5月10日前省级赛组委会完成作品初评;
(五)2023年5月20日前完成省级赛终评,本科组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入选“2023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总决赛(国赛)推荐名单;
(六)2023年5月底入选国赛参赛队向国赛组委会提交最终作品。
七、竞赛主题及作品要求
(一)竞赛主题
1.本届大赛数媒类和计算机音乐创作类的作品主题为“中医药”,内容仅限于弘扬我国历史上(1911年以前)中医药的部分成就:中医药的代表人物、中医药的代表著作,具体要求参见国赛组委会相关文档;国际生“学汉语、写汉字”类的作品主题为“学汉语、写汉字”。
2.数媒静态设计、数媒动漫与短片、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计算机音乐创作四个大类的作品为数媒类作品。数媒类作品进行分类报名、评审,专业组和普通组的界定按照国赛组委会规定进行。
3.软件应用与开发、微课与教学辅助、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六个大类没有主题限制,相关作品需符合参赛小类的要求,具体内容参见国赛、省赛网站。
(二)作品要求
1.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符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2.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者在本届大赛期间(即2022年7月1日至作品提交之日)完成的原创作品;2022年7月1日之前展出、获奖或完成的前期作品,或与前期作品雷同的作品,均不得参赛,否则,将视作违规作品;
3.参赛作品的版权必须属于参赛者,作品参赛者与完成作者必须一致;凡已经转让知识产权或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作品,均不得参赛。
4.无论何时,一经发现、查实有涉及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参赛等违规行为的参赛作品,组委会将立刻取消该作品的参赛资格,若已获奖,则取消该奖项,并在竞赛官网上公布其作品编号、作品名、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及所在院校名称。
八、竞赛规则
(一)报名资格
1.第1-10类的竞赛报名参赛对象为在皖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科生;
2.第11类仅面向在皖高校招收注册的在籍本科国际生(即来华留学生),参赛作品的队员应全部为在籍本科国际生。
(二)报名要求
1.以个人或小组方式组队,通过校内初赛后,以学校为单位统一报名参赛,不接受参赛队单独报名,学生不得跨校组队、老师不得跨校指导;
2.所有参赛学校报名时需同时报送所有参赛选手、指导教师的承诺书(详见附件)签字原件或者扫描件,并写明日期;
3.数媒动漫与短片、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两个大类的作品和人工智能挑战赛小类的每个参赛队学生人数为1-5人,其余各大类和人工智能实践赛小类的每个参赛队学生人数为1-3人;每件作品的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每位参赛学生参与创作的作品每大类不得超过2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作品数量每大类不得超过4件,其中作为第一指导老师的不得超过2件,作为第二指导老师的不得超过2件。
4.每个学校每个小类的参赛作品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件、每大类不超过6件,具体分类见“四、竞赛内容”。
5.为进一步提升参赛作品质量和水平、激励参赛队在更高平台取得优异成绩,对在2022年国赛中取得一、二等奖的本科院校给予相应的奖励,获得国赛一等奖可增报4件、国赛二等奖可增报2件;对在2022年省级赛中取得一等奖的高职高专类院校给予相应奖励,获得省赛一等奖可增报2件。获得奖励增报的作品数量不受每小类3件、每大类6件的限制,奖励增报的作品中至少50的作品类别应与原获奖作品大类、小类一致。
6.为进一步提升校级初赛质量、全面提升竞赛水平,将适当控制入围省级赛的作品总量。原则上,进入省级赛初评的作品总数不超过2000件;若报名作品数量超过2000件,将启动截流机制,即综合各参赛院校报名参赛作品数量、往年竞赛成绩、校赛组织评审等情况核减各参赛院校进入省级赛初赛的作品数量。因此,各参赛院校必须认真、规范开展校级初赛,遴选优秀作品推荐至省级赛。
7.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大赛所有参赛人员(包括指导老师和参赛项目全部成员)须注册登录“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www.lin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