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比赛信息 > 技能比赛 > 正文

郑志明:决胜毫厘匠心助力“中国速度”

发布日期:2023/3/21 17:55:37 浏览:122

来源时间为:2023-03-18

央广网柳州3月18日消息(记者罗兰)“测量精度关系产品质量,一丝一毫都要计较。”近日,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在钳台前,用锉刀来回研磨几下就消除了零件存在的微米级误差。在整个锉削过程中,他仅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零件精度误差控制在0.002毫米以内。

郑志明在进行零部件精密测量(央广网发梁瑜琳摄)

日前,郑志明当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成为广西首位“大国工匠”。“郑志明当选‘大国工匠’,我们一点也不意外。”在同事眼中,尽管他只是一名职高毕业生,但这位敢于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老师傅早就是大家心中的技术担当。

苦练技艺,做到极致

1977年,郑志明出生于柳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后进入工厂,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汽车零部件生产对精确度要求非常高,小小的间隙问题很可能导致生产出来的零件不合格。26年来,郑志明秉承着“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生信条,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磨练技艺,用心“雕琢”手中的每一个零件。

这些年,郑志明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苦练技艺,全身心投入到研磨、锉削、划线、钻削等各项工作中,手掌慢慢地磨出了泡、长满了茧,练坏的工具能以吨计。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郑志明在与钢铁的“对话”中练就了精湛技艺,将钳工技能练得炉火纯青。他利用手工锉削可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2毫米以内;手工划线钻孔,孔的位置度误差可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这个精准水平,目前国内极少人能够达到。

“我们产业工人不仅要能吃苦,不怕累,还要能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身怀绝技。”师傅张金荣的耳提面命,郑志明始终铭记在心。为此,他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并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深厚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此前,广西汽车集团旗下的齿轮工厂有大量从美国进口的高端切齿机及研齿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导致主轴精度降低无法使用。由于是进口设备,没人敢接下主轴维修任务,而郑志明主动接下了该任务。经过三天两夜连续奋战,他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反复模拟验证,制定维修策略,完成了进口设备的主轴修复工作,主轴修复后精度达到0.0015毫米,满足设备使用需求,解决了进口设备无法维修的问题。

勇挑重任,破解制造难题

一直以来,郑志明勇挑重任,组织带领团队一路破解集团、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汽车制造难题。

5年前,汽车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在国内还是一道难题,郑志明主动挑起大梁,带领团队从生产的整体布局到每个环节的设计,以及零配件加工装配,进行逐个攻关。最终,他设计出多种定位方式、多工艺融合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郑志明(中)为新员工讲解自制设备的细节参数(央广网发蒙圣华摄)

该生产线投产后实现了80的自动化,可以兼容3种不同的产品,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30万元,且产量提升近12。该生产线是目前唯一一条国内自主研发的微车后桥自动化后焊接生产线,填补了国内自动化后桥壳焊接生产线的空白。

2020年,其公司接收到一项紧急任务,即在245个小时内将一条现有的后尾门包边和发动机罩包边的生产线,改造成柔性生产120S尾门和发动机盖产品的生产线。该技术原来是由合资的日方提供并且负责实施,但由于技术复杂、时间短任务重,日方技术人员认为不可能完成。郑志明和他的团队接下了任务,用171个小时完成了整个改造项目的所有工作,比原先预计的245个小时缩短了1/4的时间,保障了120S尾门和发动机盖产品这两种产品的顺利生产,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

今年2月28日,广西汽车集团向日本客户交付首批G050纯电动物流车,从“引进模仿”变成“赶超输出”。“老一辈通过拆解,模仿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车。如今反转了,国外厂家开始拆我们的汽车零部件去研究。”郑志明说,“就靠咱们自己的力量,也不输给别的汽车制造发达国家。”

匠心传承,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端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郑志明清楚地认识到,在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征途上,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必不可少。

郑志明介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央广网发梁瑜琳摄)

2014年,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郑志明在不断自我提升技能的同时,把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工作室先后带出了20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他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是钳工技能比赛中的“杀手锏”。徒弟们凭借这份“独门心法”,多次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们就是要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掌握了一项技能,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才能与这个时代同行,才不会被社会淘汰。”郑志明的徒弟谢评周说。谈及郑志明对他的帮助,谢评周表示,正是师傅不厌其烦地指导,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郑志明(中)与徒弟在车间研究项目(央广网发刘洋洋摄)

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方能生生不息。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郑志明在工作之余还会走进企业和学校,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广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引导更多的一线工人、青年学生学好一技之长,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郑志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积极接待大量在校生前来参观实践,同时,向学校提供自行设计研发制造用于教学的机器人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作出贡献。

最新技能比赛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